Here's something encrypted, password is required to continue reading.
最近斥资下单了一台磨粉机,跃跃欲试地想要购入不同品种的谷物豆类,在风味学习上再精进一番。
然而,在不同语境下常常被提及的不同小麦品种的分类都不太一样,常常让我感到有点困惑。比如,在上一篇博客中提及的一粒小麦二粒小麦等,常见于对小麦的演进过程的叙述中;在食品生产中,人们关注的是Weichweizen(普通小麦/Common Wheat)和Hartweizen(硬粒小麦/Durum Wheat)的分类;在保护老品种的语境中,则会出现一些对我来说很陌生的名字,比如Bartweizen,Brauner Binkel,Polnischer Weizen,Gommer等等;而在看网络上许多烘焙视频的过程中,则有很多人提到红小麦,白小麦……
这些对小麦的分类,来自同一套语境,隶属于同一个分类法吗?缺少一个可以让我俯瞰的知识框架导致我认知起来如坠云雾,于是这两天借着deep seek帮忙,结合网上能找到的资料,稍微梳理了一下。
2024年对我来说的主题是谷物与种子。契机来源于参与新加坡的一个食物设计展览,展览的主题落点在种子上。
自23年开始,我沉迷于手作面包,自然而然,这日复一日与面团亲密接触的规律节奏把我的关注点导向小麦,导向农田。
我又开始发酵了。
图/赵晓玉
2022年第七届abC艺术书展•北京于去年七月末落幕,主题是“游牧与想象”。豆否的作品《幸运甜点》也有幸在书展上占据了一个小小的角落。
项目开启已经过去一年,在博客也留下展品上的的文字内容和现场图片作为存档记录。
这篇文章记录了我的硕士毕业作品《漫游者》背后的调研故事
工业系一学期一度的下乡调研课程,我们在浙江宁海采风,调研此地的红妆文化。